首页

艾彩视频免费专区

时间:2025-05-29 13:04:27 作者:岭南蔬菜界盛会举行 千余个瓜类蔬菜新优品种亮相 浏览量:20883

  中新社武汉2月20日电 题:紫气“冬”来祥瑞至,塔影钟声菜薹香

  作者 武一力

  冬春之际,洪山菜薹成为武汉年货市场“宠儿”。论外貌,紫茎、绿叶、黄花,乍看其貌不扬;论地位,当地人称“肉不换”,稳居年饭餐桌“C位”。

  洪山菜薹因种植在武汉洪山一带得名,古称“紫菘”。早在先秦文献《夏小正》中即有记载,清代《武昌县志》赞其“味尤佳,它处皆不及”,楚人将其与武昌鱼并称为“绝代双骄”。

  而洪山菜薹正宗与否,武汉老饕自有评判:位于洪山南麓的宝通禅寺拥有1600多年历史,被誉为“三楚第一佛地”。其东北方的洪山宝塔始建于元代,左下方有一块“塔影田”,在不少武汉人的心中,只有在这块菜田里听着宝通禅寺钟声、吸收洪山宝塔灵气“长大”的菜薹才“血统最纯正”。

  “得益于避风向阳的小气候,产自宝通寺至卓刀泉‘九岭十八凹’一带的洪山菜薹品质最佳,而‘塔影田’里的菜薹因生长在佛门清净地,更添一丝禅意。”武汉市洪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夏会勇告诉记者,洪山曾大面积种植菜薹,但随着城市发展,现仅剩武汉石牌岭的80.13亩地作为原产地被予以保护,地处寸土寸金的二环内,菜价也水涨船高。

  相比普通菜薹,洪山菜薹更粗、更嫩,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是最佳赏味期。

  每天清早,趁露水未干,菜农便穿梭于田垄间,长势繁茂的菜薹如女子手腕粗细,叶片红得发紫。菜农手握掐刀,瞄准基部轻轻一掐,汁水四溢,拭尘土、扒外皮,即可生食。若是经历寒风雪霜,更是甘甜。

2024年1月,分拣工根据品相、粗细将洪山菜薹分级。  张畅 摄

  分拣工将洪山菜薹分为特级、一级、二级。“颜值”不高,弃;菜梗空心,弃。躯干笔直,根茎壮硕,单根重达1斤多,乃特级,售价近千元(人民币,下同)1斤,供不应求。曾有人在拍卖会上以10万元“天价”购得50千克极品洪山菜薹,经媒体报道后一度引发热议。

  但市场上,价格亲民的洪山菜薹仍占多数,是当地颇接地气的家常菜。据美团平台数据显示,今年元旦以来,洪山菜薹在武汉的销量同比增长三成。

  “洪山菜薹炒腊肉,是本地人最喜欢的吃法。”楚菜厨师张德刚介绍说,用手将菜薹掰成小指长短,去外皮、留花叶,腊肉小火煸出荤油,下锅翻炒,待薹杆由青转紫,加少许盐便可出锅。茎干脆爽,花叶清新、腊味浓郁,望而食欲大振。

  红腊肉与紫菜薹色泽交相辉映,应了“紫气东来”之寓意。据说北宋文豪苏东坡在黄州任职时,为了吃到洪山菜薹,曾三次到此,才得“尝”所愿。

  2019年,武汉洪山菜薹公园建成开放,是当地唯一一座以蔬菜命名的公园。近来更有网红餐厅推出“洪山菜薹刺身”,将根茎削成薄片,浇上酱汁即可食用,武汉人对菜薹的喜爱可见一斑。

  “我们有三四成顾客是在外游子,每年特地来买正宗洪山菜薹。”夏会勇说,有在海外的武汉伢专门找他采购种子,带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去种。但迁地移植,纵使生根发芽,色泽和口感也都不及原产地,主要是暂解游子莼鲈之思。(完)

【编辑:叶攀】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兵团副秘书长王炳炬接受审查调查

北京4月19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4月19日主持例行记者会。会上,有记者就美国否决关于巴勒斯坦申请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决议草案一事提问。

美国否决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的申请 中方回应

当地时间7月27日,中国选手张雨霏连续参加女子100米蝶泳半决赛和女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为中国队在开赛首日争得一枚铜牌。谈及对于场馆的适应以及比赛表现,张雨霏表示,相比在亚洲比赛,在欧洲的饮食、时差、气候以及临时搭建的场馆等方面“不太适合中国宝宝的体质”。但她也表示,既然是比赛,就不能找太多理由,还是尽力把每一项比赛该游的节奏和状态找回来。(卞立群 富田 李佳励 制作 金彤阳)

风暴潮叠加天文大潮 海南多个沿海市县或海水倒灌

塔里木河的主要水源来自天山和昆仑山的高山冰雪融水,每年的7月至9月,气温逐渐升高,冰雪加速消融,河水随之增多。在汛期,国网阿克苏供电公司加大河流沿线供电线路巡线力度,但塔里木河流域地域广袤,沿线林区遍布,沼泽、湖泊众多,日常电网巡检点位分布广,难度大,难以全面覆盖。

(第六届进博会)西门子医疗大中华区总裁王皓:实实在在地受益于中国高水平开放

不妨再来看另一个案例,2021年10月,南京市城管局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率先拿出院内90个泊位中的20%与周边居民共享。截至去年底,南京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国企共享泊位已经超过10万个,今年还要再新增5000个——都是城管,为什么在老百姓的观感中,却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极端?

广东多举措落实强降雨防御工作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一级巡视员幸军指出,西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期待新时代的考古工作者们,以实际行动做好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助力历史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加强区域协同、资源共享,以科技创新激发行业动力活力,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研究优势,携手推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全国影响力的考古成果,在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中展现西南担当;加紧培育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科研团队、学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人才,夯实筑牢考古事业发展根基,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